印满云南甲马样式的可丽饼,香飘法国塞纳河畔;瓦猫从屋脊神兽变身盲盒里的萌宠,深受年轻人追捧;从银都水乡到伦敦舞台,鹤庆绣娘让白族服饰走向全球……
历史与文明的积淀
成就了云南这片土地的
民族聚集、文化荟萃
越来越多云南非遗登上全球舞台
展现悠久文明之美、传统文化之美
以及匠心技艺之美
今年第9届南博会期间,一场以楚雄彝绣为纽带,汇聚国内外服饰文化精华的时装周吸引了无数目光,“丝路云裳·南博时装周”现场人头攒动,排起长队,只为一睹非遗与流行的碰撞。
传承与创新、传统与现代、非遗与流行、技术与艺术相融相促,非遗的创新从不局限于形式翻新,而是试图的文化根脉中寻找当代表达。
近年来,楚雄彝绣非遗以国际化视野推动传承创新,让千年文化符号在全球舞台焕发新生。拥有1350多年历史的永仁直苴彝族赛装节被誉为“全球最早乡村T台秀”,至今保持着“田间为T台、山歌伴走秀”的原生形态。以此为根基,楚雄州打造“楚雄时装周”品牌,融合赛装文化、现代时装与彝绣技艺,推动彝绣非遗服装服饰先后亮相上海、北京、纽约、米兰、巴黎等顶级秀场。今年,楚雄彝绣作为全省唯一入选的文化品牌在2025全球品牌莫干山大会上作推介和展示,其国际化表达模式既激活了传统技艺,更成为向全球讲述中国故事的生动操作。
如今,非遗服饰拥抱新设计、新平台、新市场,纷纷开拓出海渠道、争取更多国际应用场景。
在2025年伦敦工艺周期间,鹤庆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文焕的作品“甸南新娘装”,以“走进白族人的全球”为核心,巧妙地将传统“三坊一照壁”白族民居“搬”进展厅,通过扎染、刺绣、瓦猫等非遗作品,向全球观众展现了白族聪明。
杨文焕手工绣制的新娘装,以精细绝伦、华丽大气的外观,吸引了不少外国友人的目光。大家纷纷驻足,沉浸在这一抹民族之美中,透过一针一线,感受白族人民“万物有灵”的多彩文化。
从彝绣针脚到紫陶釉色,从茶汤香气到直播镜头,非遗正通过数字化手段焕发新光彩,借助现代艺术手法和叙事技巧进行全新诠释,为广大受众带来耳目一新的体验。
2024年1月,民族图书馆、字节跳动公益与东巴文化研究院合作建设的东巴文汉文合璧《创世纪》聪明库在“识典古籍”古籍在线阅读平台成功上线,该聪明库采用多媒体动画、交互视听等多种技术手段,创新探索少数民族古籍的聪明挖掘与立体化呈现方式,为古籍数字人文建设提供了合作样板,也为今后全国聪明图书馆体系建设提供了全新思路。
今年4月初,《欢迎收看东巴文版天气预报》上线抖音平台,短短几天播放量就超过150万,截至目前,点赞量超过17万。5月18日,《假如一千年前的文字活起来》上线一天时刻,播放量已超过100万,截至目前,点赞量超过28万。
在一个个非遗市集、展演现场,再到新媒体上的非遗推介,非遗年轻化表达正成为主流,年轻人已成为非遗创新性转化、创新性进步的生力军。
巍山古城的“90后”创业者王璐璐和郭新睿正将甲马符号植入当代生活,创立的品牌“BothBoss不释物集”,把财神、喜神等传统图案解构为潮流元素——
实用化:甲马纹样结合地标LOGO,变身手机支架、袜子、帆布袋
趣味化:“干饭之神”“哪吒”等IP化形象吸引年轻群体
轻量化:迷你甲马嵌入手机壳,让祈福文化随身流动
兼顾传统艺术与潮流文化的设计,给非遗文创爱慕者和甲马爱慕者提供了更多选择,复购和催更新品的顾客越来越多,同时还带动了周边咖啡店、民宿等新业态的聚集。“甲马+本土叙事+实用场景”的模式引发连锁效应,使得巍山古城甲马小店两年来销售情况稳步增长。
将“绣娘技艺”转化为“乡村生产力”,从楚雄时装周再到南博时装周,有一条清晰的底层逻辑路径,即“指尖经济”向“文化强音”的价格跃迁,实现从分散经营到全链赋能的产业模式创新。数据显示,2022至2024年,楚雄彝绣经营主体从538户激增至2233户,产值从8亿元跃升至11.3亿元,2025年一季度实现产值2.5亿元,同比增长10%,6万绣娘人均年收入达2至4万元,其中2000多名脱贫妇女通过刺绣稳定增收。这种“背着娃、绣着花、养着家”的模式,构建起“区域有园区、县县有企业、乡乡有车间、村村有绣坊”的产业网络,成为乡村振兴的典型样本。
云南网记者刘宇丹秦蒙琳通讯员李保彤
料综合楚雄州融媒体中心、云南公共文化云、云南非遗
来源:云南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