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雨果奖颁布:科幻预言怎样照进现实?
科幻与科技的双向奔赴
你知道吗?我们日常使用的VR眼镜、手机卫星定位,甚至医院里的机器人手术体系,最早都诞生于科幻作家的脑洞!自1953年首届雨果奖颁布以来,这个被誉为”科幻界诺贝尔”的奖项就不断见证着”异想天开”变为现实的神奇经过。2020年雨果奖的颁布再次引发热议——这些获奖作品里,又藏着哪些未来科技的密码?
2020雨果奖的科技预言清单
2020年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由阿卡迪·马丁的《名为战争的记忆》获得。这部作品构建了一个依靠”神经共生体”实现跨物种沟通的星际社会,不禁让人联想到当下火热的脑机接口技术。马斯克的Neuralink公司不就在2020年展示了植入脑部的芯片吗?小说中描绘的”觉悟上传”场景,或许比我们想象中更接近现实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,中国作家海漄凭借《时空画师》获得最佳短中篇小说奖,这是继刘慈欣、郝景芳后第三位斩获雨果奖的中国作家。故事中提到的”量子绘画”技术,与现实中量子计算机的突破形成有趣呼应——2020年正是中国”九章”量子计算机实现量子优越性的关键年份。
从雨果奖看科技预言规律
回看历届2020雨果奖及更早的获奖作品,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现象:科幻作家的预言平均需要20-30年才能变为现实。克拉克1945年提出卫星构想,1965年成为现实;吉布森1984年描写虚拟现实,2016年VR产业爆发。按照这个时刻轴,2020年获奖作品中的哪些概念可能正在实验室孕育?
特别需要关注的是,近年雨果奖作品越来越关注”人机共生”主题。无论是《名为战争的记忆’里面的神经链接,还是往届作品中的AI伦理探讨,都在为即将到来的人机融合时代做想法准备。当科幻不再满足于预测硬件进步,而开始思索技术伦理时,这本身就一个重要信号。
我们离科幻未来还有多远?
每次2020雨果奖颁布都会引发这样的思索:科幻是科技的预言书还是路线图?实际上,二者更像是螺旋上升的DNA双链。科学家从科幻中获取灵感,科幻作家则根据最新科研成果调整想象边界。就像克拉克所说:”任何足够先进的科技,初看都与魔法无异。”
在5G、AI、量子计算突飞猛进的今天,2020雨果奖获奖作品中的场景或许正在某个实验室悄然成型。谁知道呢?也许再过二十年,我们真能用”神经共生体”与宠物聊天,或者通过”量子绘画”穿越时空。毕竟,昨天的科幻就是今天的科学,而今天的雨果奖可能就是明天的头条科技新闻。